三種材質的茶包浸泡後釋放的微奈米塑膠顆粒(MNPLs)在人體腸道細胞的交互作用














源自茶包的微奈米塑膠(真實情境MNPLs)作為模擬實際情境中會出現的塑膠微粒的替代品
Teabag-derived micro/nanoplastics (true-to-life MNPLs) as a surrogate for real-life exposure scenarios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由三種不同聚合物材質的茶包浸泡後釋放的微奈米塑膠顆粒(MNPLs),在人體腸道細胞(Caco-2、HT29和HT29-MTX)中的命運與交互作用 。

此研究試圖模擬真實生活中,塑膠茶包在正常使用下釋放的MNPLs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


材料與方法
MNPLs取得:從Amazon和AliExpress購得的尼龍和聚丙烯茶包,以及超市購得的未知聚合物茶包,透過高溫攪拌萃取MNPLs 。
細胞培養:使用Caco-2、HT29和HT29-MTX細胞株,模擬腸道屏障,並在MNPLs暴露24小時後觀察其內部化情況 。
分析方法:採用共軛焦顯微鏡觀察細胞與MNPLs的交互作用,並使用ImageJ的JACoP插件計算重疊係數與皮爾森相關係數 。


研究結果
茶包釋放MNPLs的結構與性質: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到茶包纖維表面存在不規則結構,如鱗片、球體等,可能在使用過程中釋放MNPLs 。
細胞吸收MNPLs:HT29-MTX細胞(黏液分泌細胞)顯示出最高的MNPLs吸收量,顯示腸道黏液在MNPLs吸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細胞內部交互作用:MNPLs與細胞核的交互作用可能引發DNA損傷或染色體突變,雖尚未證實,但需進一步研究 。


結論
影響:此研究證實了塑膠茶包在日常使用中釋放大量MNPLs,並可被腸道細胞吸收,對人類健康可能帶來潛在風險 。
建議:強調未來應使用真實生活中會接觸到的MNPLs進行毒理研究,並呼籲制定相關政策以減少食物接觸材料中的塑膠污染 。



這篇研究的重點在於,我們平常泡茶用的塑膠茶包,會釋放出很多微奈米等級的塑膠顆粒,這些顆粒可能被我們的腸道細胞吸收。

研究發現,特別是會分泌黏液的腸道細胞吸收最多,顯示腸道黏液可能在這過程中扮演了角色。

研究也指出,這些塑膠顆粒有可能對細胞的DNA造成傷害,雖然還沒完全確定,但的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了解。

最後,作者呼籲應該制定更嚴格的規範來減少食物包裝材料中的塑膠污染,避免對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文獻出處: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54237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常見噴霧器(蒸鼻器) 統整

藥師,我有三高和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我想改善記憶力!

12週長期攝取山桑子提取物改善眼睛睫狀肌收縮能力的客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