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紫錐苷(Echinacoside):一種酚乙苷的傳統用途、化學特性與治療潛力的系統性回顧
















2024年
紫錐苷(Echinacoside):一種酚乙苷的傳統用途、化學特性與治療潛力的系統性回顧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aditional uses, chemistry, and curative aptitude of echinacoside-a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

紫錐苷(Echinacoside,ECH)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水溶性酚乙苷(phenylethanoid glycoside),是多種植物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如 紫錐花(Echinacea)、肉蓯蓉(Cistanche)、車前草(Plantago)、玫瑰(Rosa)、醉魚草(Buddleja) 和 地黃(Rehmannia) 等。


研究顯示,這些富含 ECH 的植物具有多種 傳統用途與藥理活性,包括:
• 抗糖尿病(Anti-diabetic)
• 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
• 抗疲勞(Anti-fatigue)
• 抗過敏(Anti-allergic)
• 抗老化(Anti-ageing)
• 抗糖基化(Anti-skin glycation)
• 鎮痛(Analgesic)
• 傷口癒合(Wound healing)
• 促進性功能(Aphrodisiac properties)


此外,還有研究報導其可能具有:
• 眼部(Ophthalmic)
• 造血(Haematopoiesis)
• 呼吸系統(Pulmonary)
• 抗細菌(Anti-bacterial)
• 抗原生動物(Anti-protozoal)
• 抗真菌(Anti-fungal)
• 抗病毒(Anti-viral) 等生物活性。


化學結構與生物合成:
• ECH 的化學結構包含 咖啡酸苷(caffeic acid glycoside),其中包含 兩個葡萄糖(glucose)和一個鼠李糖(rhamnose),這些單位透過苷鍵(glycosidic bonds)連接到咖啡酸和 二羥基苯乙醇(hydroxytyrosol)。

• 研究顯示,ECH 的 生物合成路徑 起始於 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和酪氨酸(tyrosine),透過 莽草酸途徑(shikimic acid pathway) 生成。


結構與活性關係(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 研究表明,ECH 結構中的 酚羥基(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在其抗氧化活性中發揮關鍵作用。
• 電腦模擬研究(in silico)顯示,ECH 可結合於 Keap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和 終末糖基化產物受體(RAG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影響多種藥理作用。


臨床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
• 這些藥理特性顯示,ECH 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潛力,然而 仍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其作用機制。
• 本文旨在綜合最新文獻,分析 ECH 的分佈、傳統用途、萃取方式、化學成分、生物合成、藥理活性、結構-活性關係(SAR)以及電腦模擬研究(in silico studies),並遵循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指南進行系統性回顧。


分析
1. 藥理活性:
• ECH 具有 多種藥理作用,涵蓋 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衰老、傷口癒合 等多個領域,顯示出其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力。
• 特別關注:抗糖基化(Anti-skin glycation)作用可能與 抗老化(Anti-ageing)和抗糖尿病(Anti-diabetic) 相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2. 結構與功能關聯:
• 酚羥基(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在抗氧化中的重要性與許多 天然多酚類化合物(如白藜蘆醇、槲皮素) 的機制類似。
• 與 Keap1 和 RAGE 的結合 可能與 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 相關,顯示其潛在的 細胞保護作用。

3. 臨床應用前景:
• 多功能藥理活性 使其成為 潛在的保健品或藥物候選物,但仍需更多人體研究來確認其功效與安全性。
• 基於 PRISMA 標準的回顧,顯示研究方法較為嚴謹,可信度較高。

結論與建議
1. ECH 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特別在抗氧化、抗炎、抗老化與抗糖尿病領域顯示潛力。
2. 其化學結構與藥理作用關聯性值得進一步探討,尤其是與 Keap1、RAGE 受體的相互作用。
3. 雖然 in silico 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證據,但仍需進一步的體內與臨床試驗來驗證其療效與安全性。
4. 未來研究應聚焦於長期安全性與劑量反應關係,以確定其適用於何種疾病的治療或保健用途。


文獻出處: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36117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常見噴霧器(蒸鼻器) 統整

藥師,我有三高和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我想改善記憶力!

12週長期攝取山桑子提取物改善眼睛睫狀肌收縮能力的客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