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維生素D₃補充劑用於飛秒激光LASIK相關乾眼症的治療
口服維生素D₃補充劑用於飛秒激光LASIK相關乾眼症的治療
Oral vitamin D₃ supplementation for femtosecond LASIK-associated dry eye
研究背景與意義
飛秒激光LASIK(Femtosecond LASIK,全稱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是一種先進的屈光手術,用於矯正近視、遠視和散光等視力問題。
LASIK 是一種利用激光技術重塑角膜形狀的屈光手術,目的是改變光線在眼睛中的聚焦方式,從而改善視力。
傳統的 LASIK 手術需使用微型刀片(角膜板層刀)來切割角膜瓣,但飛秒激光 LASIK 則是一種更精確和安全的升級技術。
LASIK 是一種利用激光技術重塑角膜形狀的屈光手術,目的是改變光線在眼睛中的聚焦方式,從而改善視力。
傳統的 LASIK 手術需使用微型刀片(角膜板層刀)來切割角膜瓣,但飛秒激光 LASIK 則是一種更精確和安全的升級技術。
LASIK手術後乾眼症是常見的併發症,主要由角膜神經損傷和淚膜穩定性下降引起。
維生素D因其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受到關注,先前研究顯示其缺乏可能加劇乾眼症狀。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口服維生素D₃對改善LASIK術後乾眼症的效果及可能機制。
研究設計
對象與分組:90名LASIK術後有乾眼症狀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每日補充2000 IU維生素D₃)和對照組(未補充)。
對象與分組:90名LASIK術後有乾眼症狀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每日補充2000 IU維生素D₃)和對照組(未補充)。
觀察指標:
•主觀指標:OSDI量表(眼表疾病指數)。
•客觀指標:TBUT(淚膜破裂時間)、Schirmer I試驗(淚液分泌量)。
•生物標誌物:血清維生素D水平及淚液中的炎症因子(IL-6、IL-17、IL-23)。
•隨訪時間:術後1、3、6個月。
•主觀指標:OSDI量表(眼表疾病指數)。
•客觀指標:TBUT(淚膜破裂時間)、Schirmer I試驗(淚液分泌量)。
•生物標誌物:血清維生素D水平及淚液中的炎症因子(IL-6、IL-17、IL-23)。
•隨訪時間:術後1、3、6個月。
研究結果
1.主觀症狀改善(OSDI)
1個月:實驗組顯著低於對照組(11.67 ± 8.53 vs 23.82 ± 13.22,P = 0.007)。
3個月:實驗組進一步下降(10.25 ± 5.49 vs 20.22 ± 6.23)。
解讀:維生素D₃迅速改善患者的乾眼症狀,且效果持續加強。
1.主觀症狀改善(OSDI)
1個月:實驗組顯著低於對照組(11.67 ± 8.53 vs 23.82 ± 13.22,P = 0.007)。
3個月:實驗組進一步下降(10.25 ± 5.49 vs 20.22 ± 6.23)。
解讀:維生素D₃迅速改善患者的乾眼症狀,且效果持續加強。
2.淚膜穩定性和分泌量(TBUT與Schirmer I試驗)
•TBUT:實驗組1個月為10.71 ± 1.02秒,對照組為7.49 ± 1.29秒;3個月進一步提升至10.75 ± 1.09秒,對照組僅為8.36 ± 1.23秒。
•Schirmer I試驗:實驗組1個月為9.36 ± 0.40毫米,對照組為7.51 ± 0.44毫米;3個月提升至11.34 ± 0.39毫米,對照組僅為8.12 ± 0.50毫米。
解讀:維生素D顯著提高淚膜穩定性和淚液分泌量。
•TBUT:實驗組1個月為10.71 ± 1.02秒,對照組為7.49 ± 1.29秒;3個月進一步提升至10.75 ± 1.09秒,對照組僅為8.36 ± 1.23秒。
•Schirmer I試驗:實驗組1個月為9.36 ± 0.40毫米,對照組為7.51 ± 0.44毫米;3個月提升至11.34 ± 0.39毫米,對照組僅為8.12 ± 0.50毫米。
解讀:維生素D顯著提高淚膜穩定性和淚液分泌量。
3.炎症因子與維生素D的相關性
•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OSDI分數呈負相關(r = -0.90,P < 0.001),與TBUT(r = 0.89,P < 0.001)和Schirmer I試驗(r = 0.88,P < 0.001)呈正相關。
•IL-17與TBUT呈負相關(r = -0.25,P = 0.014),而IL-6與OSDI(r = 0.18,P = 0.020)、TBUT(r = 0.20,P = 0.019)呈正相關。
解讀:維生素D可能通過降低炎症因子(特別是IL-17)水平改善乾眼症狀,並提升淚膜穩定性。
•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OSDI分數呈負相關(r = -0.90,P < 0.001),與TBUT(r = 0.89,P < 0.001)和Schirmer I試驗(r = 0.88,P < 0.001)呈正相關。
•IL-17與TBUT呈負相關(r = -0.25,P = 0.014),而IL-6與OSDI(r = 0.18,P = 0.020)、TBUT(r = 0.20,P = 0.019)呈正相關。
解讀:維生素D可能通過降低炎症因子(特別是IL-17)水平改善乾眼症狀,並提升淚膜穩定性。
臨床意義
1.乾眼症的非侵入性治療
每日補充2000 IU維生素D₃可顯著改善LASIK術後乾眼的主觀症狀與客觀指標,為術後患者提供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
1.乾眼症的非侵入性治療
每日補充2000 IU維生素D₃可顯著改善LASIK術後乾眼的主觀症狀與客觀指標,為術後患者提供了一種簡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
2.抗炎作用的機制探索
維生素D可能通過調控炎症因子(如IL-6、IL-17)發揮其作用,為基於抗炎策略的乾眼治療提供新思路。
維生素D可能通過調控炎症因子(如IL-6、IL-17)發揮其作用,為基於抗炎策略的乾眼治療提供新思路。
3.維生素D水平的檢測與管理
結果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是乾眼症的重要因素,提示患者及臨床醫生應重視血清維生素D水平的檢測和維持。
結果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是乾眼症的重要因素,提示患者及臨床醫生應重視血清維生素D水平的檢測和維持。
局限性與未來方向
1.樣本量較小:90名患者的樣本規模不足以覆蓋更多的異質性(如年齡、性別差異)。
2.隨訪時間較短:研究僅隨訪6個月,未能評估長期效果和安全性。
3.單一劑量設計:未比較不同劑量維生素D的效果,無法確定最佳劑量。
4.多因素影響未充分探討:如飲食習慣、戶外活動對維生素D水平的潛在影響未被納入考量。
1.樣本量較小:90名患者的樣本規模不足以覆蓋更多的異質性(如年齡、性別差異)。
2.隨訪時間較短:研究僅隨訪6個月,未能評估長期效果和安全性。
3.單一劑量設計:未比較不同劑量維生素D的效果,無法確定最佳劑量。
4.多因素影響未充分探討:如飲食習慣、戶外活動對維生素D水平的潛在影響未被納入考量。
總結
該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表明口服維生素D₃能有效改善LASIK術後乾眼症狀,並可能通過降低炎症因子、穩定淚膜和增加淚液分泌發揮作用。
該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表明口服維生素D₃能有效改善LASIK術後乾眼症狀,並可能通過降低炎症因子、穩定淚膜和增加淚液分泌發揮作用。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劑量效果、長期安全性及與其他治療方式的聯合應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