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醣膠與藻褐素透過調控瘦素/脂聯素軸減輕 NAFLD 的肝脂肪變性與炎症
Fucoidan and Fucoxanthin Attenuate Hepatic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of NAFLD through Modulation of Leptin/Adiponectin Axis
本文探討 Fucoidan 與 Fucoxanthin 結合(LMF-HSFx)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 的治療效果,通過調控瘦素 (Leptin) 與脂聯素 (Adiponectin) 軸,並從臨床、動物及細胞實驗層面進行多方位驗證。
NAFLD 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Fucoidan 和 Fucoxanthin 因其抗氧化、抗炎及脂質代謝調節能力,被認為具有治療潛力。本研究旨在評估 Fucoidan 與 Fucoxanthin 結合後的治療效果,並探討其潛在機制。
1.臨床試驗:納入 42 名患者,隨機分為 LMF-HSFx 組與安慰劑組,持續 24 週治療。
每日劑量:825 mg Fucoidan + 825 mg Fucoxanthin,早晚各一次。
評估指標包括肝功能指數 (ALT、AST)、脂質代謝 (TC、TG)、肝臟脂肪變性 (CAP 值) 和纖維化 (硬度指數)。
進一步探討基因層面的脂聯素和瘦素表達。
HepaRG 細胞模型檢測線粒體功能與脂毒性指標。
分析 SIRT-PGC-1 路徑及相關蛋白表達。
1. 臨床療效
肝功能改善:ALT 和 AST 水平顯著下降。
脂質代謝改善:TC 和 TG 水平下降,血糖與 HbA1c 減少。
肝臟狀況改善:CAP 值與纖維化指數均顯著降低。
炎症減輕:IL-6 和 IFN-γ 表達顯著下降。
瘦素與脂聯素增加:顯示脂肪組織代謝功能改善。
2. 動物與細胞模型驗證
抗脂毒性:在小鼠中減少肝臟脂肪滴累積,降低血糖和血脂。
基因調控:增加脂聯素基因 (Adipoq) 和瘦素基因 (Lep) 表達,調節脂肪細胞功能。
線粒體保護:HepaRG 細胞實驗顯示,LMF-HSFx 修復線粒體功能,減少脂毒性引發的早期
細胞凋亡。
3. 治療機制
瘦素-脂聯素軸調控:促進脂肪酸氧化,抑制肝糖異生和脂質生成。
SIRT-PGC-1 路徑:激活 SIRT2/3/6 和 PGC-1α,改善線粒體功能並調控脂質代謝。
抗纖維化:抑制 IL-6 等促纖維化因子的表達,可能透過影響 Kupffer 細胞減少膠原沉積。
血糖主要研究結果
1. 臨床試驗的改善
空腹血糖 (Fasting Blood Glucose):
LMF-HSFx 組在 6 個月治療期間,空腹血糖水準顯著降低。
與安慰劑組相比,LMF-HSFx 顯示更顯著的降糖效果 (p < 0.05)。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LMF-HSFx 使 HbA1c 水平顯著降低,顯示其對長期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
這表明 LMF-HSFx 不僅能降低短期血糖,還對整體血糖穩定具有積極影響。
胰島素抵抗:
LMF-HSFx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顯著降低胰島素抵抗指數 (HOMA-IR)。
同時,提升胰島素分泌指數,顯示對胰島 β 細胞功能的修復效果。
2. 動物實驗與機制分析:在高脂飲食 (HFD) 小鼠中,LMF-HSFx 降低血糖水準,並改善因脂毒性引起的胰島素抵抗。
機制層面:
LMF-HSFx 增加脂聯素 (Adiponectin) 的表達,活化 Adiponectin-AdipoR1/2 路徑。
調節 SIRT-PGC-1 軸,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抑制肝糖異生,減少胰島素抗性。
3. 臨床數據補充
試驗中,LMF-HSFx 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調節血脂(如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這進一
步降低了 NAFLD 患者的代謝負擔。
在早期糖尿病 (preDM) 患者中,LMF-HSFx 表現出對血糖穩定更強的效果。
結論
Fucoidan 與 Fucoxanthin (LMF-HSFx) 在血糖調控方面展現出顯著效果,特別是在降低血糖、HbA1c,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以及修復胰島 β 細胞功能方面。其機制涉及脂聯素與瘦素軸的調控,並對肝臟代謝路徑產生深遠影響。
劑量與治療時程
短期(3 個月):肝功能與炎症顯著改善。
長期(6 個月):纖維化顯著逆轉,CAP 值與硬度指數下降。
臨床與應用挑戰
1.樣本規模:目前僅有 42 名受試者,需擴大樣本以提高結論的可靠性。
2.長期效益:目前僅觀察 24 週,需進一步研究其長期安全性與效果持續性。
3.個體化治療:需探索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反應,以實現精準醫療。
結論
LMF-HSFx 在改善 NAFLD 的多方面病理機制(如抗炎、降脂、抗纖維化及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中展現出顯著潛力。
該研究首次提供了 LMF-HSFx 改善 NAFLD 的臨床與機制性證據,未來應針對更大樣本量及長期療效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其協同作用機制為開發新型海藻衍生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
文獻出處: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80906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