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統整 (感染、過敏、自體免疫、癌症)
相對於血球之中帶有紅色的紅血球,因為沒有特別的顏色,所以就被稱為白血球。
白血球可以分為顆粒球、淋巴球、單核球(巨噬細胞及樹突細胞)。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是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及搔癢、撓抓(因為癢而抓傷)、免疫反應等3個要素形成的複雜關係所造成,每項要素都和環境因子及遺傳因素有關。
天生缺乏掌管皮膚屏障功能的絲聚蛋白分子的患者,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頻率很高。
免疫反應的主體為撓抓皮膚誘發的先天性免疫反應,皮膚產生的細胞激素會促使各種免疫細胞活性化。此外,皮膚上附著的金黃葡萄球菌與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有很大的關係。
有一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雖然是與IgE抗體介導的第I型過敏(適應性免疫)相關,但主體仍然是先天性免疫。
淋巴球大致上存在於全身的淋巴結及脾臟等淋巴組織中,有時候會隨著血液及淋巴循環繞行全身。四處巡邏之後,就會像動物擁有歸巢本能一樣回到原生臟器中。這個現象就稱為淋巴球的歸巢。
<淋巴球的種類及特徵>
T細胞:「T」來自於胸腺的英文「Thymus」的字首。骨髓嬰造的T細胞前驅細胞會往胸腺移動,在那裡成長並接受篩選,只有成熟的T細胞才能順利畢業。包含擔任司令塔的輔助T細胞,以及破壞受感染細胞的細胞毒性T細胞等種類。
B細胞:「B」的語源為鳥類的腔上囊「Bursa Fabricii」,也是骨髓「Bone marow」的字首。依T細胞的指示製造抗體。
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可依照自己的判斷對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及癌細胞等進行破壞。
受到抗原呈現、共同刺激及細胞激素的刺激而活性化的輔助T細胞,會利用自己分泌的細胞激素,複製出許多自己的分身(具有完全相同的T細胞受體及相同性質)。
大量的輔助T細胞便會羅開淋巴結,趕往抗原呈現細胞吞噬抗原的現場。
初始T細胞依照接受抗原呈現時接觸到的細胞激素,會發成不同種類的輔助T細胞。
[[ 受到病毒感染的環境中,T細胞會變成名為Th1的T細胞,產生可以活化細胞毒性T細胞及NK細胞的細胞激素,並對B細胞下達產生抗體的指令,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 在受到寄生蟲感染的環境中,T細胞會變成名為Th2的T細胞,產生可以活化嗜酸性球及肥大細胞的細胞激素,並指示B細胞製造IgE抗體來對抗寄生蟲感染。
但是,這種功能若作用在食物及吸入的抗原時,很有可能會誘發過敏疾病。
過敏疾病是透過與抗原結合的IgE抗體,誘導肥大細胞及嗜酸性球活化造成的。
支氣管哮喘:是因為支氣管中的嗜酸性球及肥大細胞、Th2細胞等造成持續發炎,使支氣管發生過敏,或是因為病毒感染等而造成氣管平滑肌收縮,使氣管在呼氣時會發出「咻咻」的聲音(喘鳴),並出現嚴重的咳嗽及痰液,引起會造成呼吸困雞的哮喘發作。
慢性的嗜酸性球炎症,包括對蜱蟎及灰塵、寵物的毛及皮屑、黴菌等產生反應的Th2細胞與透過抗原特異性IgE抗體促使肥大細胞活性化的情況(第I型過敏),以及病毒感染等造成的上皮細胞傷害、活性化而產生並釋放出的細胞激素(IL-25、IL-33、TSLP),藉由Th2細胞及各種途徑進行誘導的情況(先天性免疫機制)。
支氣管哮喘的患者包括以嗜酸性球炎症為主體的病患,以及因為肥胖而重症化的病患等,一般以嗜酸性球性炎症為主體的患者會有幾種明顯不同的病徵。
哮喘的治療可分為發作時進行的治療(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等緩解型藥物),以及沒有發作時的日常治療(吸入型類固醇:控制型藥物)。
近年來,對於重症且平常無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的病患,可以使用能阻斷IgE抗體及細胞激素的抗體(生物製劑)。
[[ 在受到黴菌(真菌)感染的環境中,T細胞則是會變成Th17這種T細胞,釋放促進抗菌胜肽生產的細胞激素,並產生可以呼叫嗜中性球的趨化因子來對抗真菌感染。
[[ 調節T細胞則是負責抑制其他種類的輔助T細胞活化,以防止發炎。調節T細胞的功能若下降,便容易引發自體免疫及過敏疾病。
——————————————
抗體如何擊退外敵呢?
漿細胞釋放出的抗體會發揮特異性免疫的功效,附著在特定的外敵上。將抗體附著在外敵上以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機能,稱作調理作用。
在感染初期製造的IgM抗體可以使補體活性化,增進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
在感染經過一段時間後,則會開始產生IgG抗體。
IgG抗體可強化嗜中性球的細菌吞噬機能。因為嗜中性球具備的受體是透過IgG的「腳」,即Fc區與之結合,接著再以IgG抗體為標的陸續吞噬細菌。
抗體附著在外敵上,使其無力化的功能稱為中和作用。這種功能是針對病毒進行的戰略。被抗體緊緊包圍的病毒就沒辦法潛入細胞中進行增殖了。
先從IgM開始,再視情況增加IgG
漿細胞一開始會先釋放出自己原有的IgM,接著透過輔助T細胞的細胞激素作用,釋放出調理作用效果更好的IgG。漿細胞製造的抗體像這樣改變類型的過程就稱為類型轉換。IgM與IgG增加的時機多少會有一點時間差。
———————————-
過敏分類
第I型:立即型、全身性過敏型。
對自己的IgE抗體產生IgG抗體,使肥大細胞不斷活性化的慢性尋麻疹則是屬於第I型。
第I型過敏的發生機制—過敏原從因為濕疹及感染等受傷的皮膚、黏膜入侵時,樹突細胞會將其吞噬,並且向初始T細胞(尚未分化的T細能)進行抗原呈現。
初始T細胞活化後會變成Th2類型的T細胞,誘導B細胞生產IgE。
產生的IgE會附著在位於全身組織中的肥大細胞,以及血液中的嗜鹼性球表面的受體。這個過程稱為致敏化作用。
當致敏化作用形成且過敏原再次入侵時,過敏原就會與附著在肥大細胞表面的多個IgE結合(稱為交叉反應),刺激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及白三烯等物質。接著這些物質會促使平滑肌收縮、血管通透性亢進、腺體分泌增加,進而引發尋麻疹、搔癢、流鼻水、支氣管收縮等症狀。
第II型:細胞毒性型。最具代表性的疾病有檢血時因為血型不同而造成的溶血反應、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等。
第III型:免疫複合體型。代表性的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急性腎絲球腎炎等。還有在被毒蛇咬傷及破傷風治療時使用血清所造成的血清病,也是第III型過敏。
其中會對自體抗原產生免疫反應,進而攻擊自身細胞的疾病就稱為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屬於第II型及第III型,
第IV型:延遲型、細胞免疫,反應的速度及症狀也不同。包括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金屬過敏、藥物過敏、過敏性肺炎等。
器官移植時對移植組織產生的排斥反應也屬於第IV型過敏。細胞毒性T細胞偵測到移植組織的細胞的MHC分子與自己的不同時,便會將該組織視為外敵而進行攻擊,引發強烈的排斥反應。
留言
張貼留言